這是一篇關于婚姻的極具爭議的文章,有些深刻,甚至有些“殘酷”,無論贊同與否,只要讓你思考了,甚至有想評論、抒發一己感想的欲望,就好。周末愉快!
——素材君
文:楊時旸(豆瓣id:frozenmoon)
作者簡介:專欄作家,影評人,《中國新聞周刊》主筆
原文標題《結婚這件人生小事》,內容略有刪減
出處豆瓣,獲權轉載,圖文無關
結婚,一定是兩個成年人的事,不是法律意義上的年齡的成年,而是心理層面的成年。
并非每個人都適合婚姻。這是需要首先明確的事。
那些廣場舞大媽擺著一張苦口婆心的臉,揣著一顆搬弄是非的心,沒事就念叨,“總不能一輩子就一個人吧。”這句話像是一段過氣的咒語。她不能一輩子一個人,所以她現在的人生盡頭就是帶著小孫子去跳廣場舞。你大可不必非要和她們一樣。
婚姻是一件小事。這是第二件需要明確的事。
那些聲稱結婚是“人生大事”的長輩們,你看到過幾個過得好這一生的?所以,該呵呵的時候就盡量呵呵,和重啟一樣管用。
到了這個年紀,該結婚的都已經結了,想離婚的也都先行一步。剩下那些尚未婚嫁的朋友和同學,經常在群里被人討論,那些熱愛談論這個話題的人就如同探討一件國家大事那樣,覺得別人的婚姻有一種離自己既遙遠又切近的神奇感。
被討論的人渾身焦慮,發起討論的人一臉興奮。但是也沒見誰真的搞清楚結婚到底是件怎樣的事。
婚姻,其實不過就是一種人際關系。它不是一種本能需求,和吃飯、喝水、呼吸不同,絕不是每個人都需要的。
只不過太多人不懂得這個道理。有些人愛吃辣,有些人愛吃甜,川菜成了主流,人們都逼迫那些吃甜的人找一家川菜館,辦一張終身卡。拉攏你的人覺得自己是在進行救贖的善行,而你自己才明白,在用妥協躲過了逼迫的喧囂之后,才剛剛領略奔向悲劇的征兆。可那些表演善良的人們早已訕笑著不知蹤影。
我們應該反向地想想這些問題,就能正向地看清一些道理,比如,如果離婚不意味著失敗,那么,結婚就并不象征著人生的成功。
明白了這一步,你就會擺脫一些煩惱。然后,做做自我評估,看看自己是否適合于婚姻。無論你是否處于一段親密關系中,都可以問問自己。
第一,你是否可以允許自己的個性被有限度的減損?
婚姻從來不是加法,它是一種融合,這決定了在很多事情上,認可這個人際關系的人必須做出妥協。任何一種成功相處的人際關系都是妥協的結果,婚姻也絕不例外。
第二,你想從婚姻中得到什么?
有人想依仗一段婚姻關系的加持得到更體面的物質生活,有人想得到安全感和不孤單。無論前者還是后者,都是對婚姻的誤會。無論錢財還是溫暖,婚姻都無法為你永久達成。解決你財務自由的只有你自己或者和你具備血緣關系的爹媽,婚姻是很親密,但它潰散起來,會比你想象的徹底得多。
這很殘忍,但是真相。而要得到不孤單,連你的爹媽都給不了,只能依靠你自己,那是一種心理調適的有效機制,需要學習面對和接納現實,既然如此,婚姻怎么可能給你這套內在的系統呢?
第三,你能給予什么?
別以為結婚是一個結局,結完萬事大吉。它其實是一個開始,要處理一段嶄新的人際關系。
必備的技能包括:接納所有光環破碎的可能,懂得處理瑣碎的事,必須耐煩,要明白并不因為關系的親近,在情緒上就一定同步,你高興地時候,對方或許正好悲傷,你不想說話的時候,對方卻正好興奮不已,學會接納和處理好常態性的情緒齒輪的錯位。
好了,如果你能接受這些,婚姻這種關系還是挺適合你,如果完全無法接受,任憑他人怎樣置喙,學會對自己負責。
那么,什么時候才適合結婚?當你覺得那是一件小事的時候。
中國的文化和傳統語境中“人生大事”的這個修辭實在太糟糕了,它的宏大敘述幾乎把婚姻所帶來的變化近乎夸張地演繹成了一場變故。讓人們對于婚姻充滿了不切實際的憧憬或者恐懼。
婚姻只是一種生活狀態的調整,而不是與過去徹底斷了聯系。它沒有這種顛覆性的東西。你會發現,結婚之后,自己的想法不會產生任何質變,也更不會多長出一個腦袋。
所以,你得在長大的過程中,逐漸讓自己明白,婚姻真的是一件人生小事,當你不再以一種走向神圣、莊嚴和自我悲壯化的心態去面對它的時候,才是真正適合走入它的時刻。
結婚,一定是兩個成年人的事,不是法律意義上的年齡的成年,而是心理層面的成年。
和法律規定不同,心理成熟每個人因人而異,有人三十歲仍然是個孩子,這一點都不夸張。
成年人的意涵包括
經濟獨立,精神自立,知道為人處世時的平和,也懂得維護內心的個性,精神內里的邊界穩固,有穩定的價值觀,懂得享受自由同時明白自律,知道對他人的寬容,對于自己厭惡的人和事,會用合適和體面的方式拒絕;對于熱愛的東西,知道自己努力獲取而不是要求別人為自己買單。這樣的人就不會太差。
但仔細看看周圍,真的能符合這些的又有多少?
某種程度上說,中國婚姻關系中很多災難性的結局,都是因為:他們還未能成熟,就被推進了一段需要成熟的心智才能達成的人際關系中。更深層的精神層面的訓練姑且不提,說說最實際的生活,除了北上廣這幾個特殊的移民城市,其他大多數城市中,絕大多數年輕人都缺乏一段獨自生活的經歷。他們從原生家庭直接過渡到二人家庭,但獨自生活、試錯、尋覓、自我矯正,與真實世界獨自交手的過程無比重要,幾近必須,可這段生活被人為地徹底刪除了。讓年輕人沒經歷過真正拔節生長的過程,就被丟進了婚姻。
很多中國式婚姻的悲劇,都是兩個孩子過家家,不是兩個成年人過日子。
婚姻的本質需要一再強調和理解:兩個成年人決定共同生活并分享生活。這意味著,懂得尊重對方,不要試圖把對方改變成自己想象中的樣子,他是怎樣的,結婚后就是怎樣的,不要幻想著結婚后他就會改成你想象中的樣子,那是不存在的虛渺幻想,生活要建立在現實之上,不是建立在虛構之上的。以及,還要明白,寬容和信任都不再是概念,而是滲透在一件件瑣事中的東西。
作為一種有捆綁義務的人際關系,都會有一條必然的、指向平淡的下落曲線。這是結婚之初就要清醒地做好心理準備的另一件事。
永遠對一個人保有濃烈的激情是不符合生物進化規律的。大多數時候,相處,是平緩。對于婚姻關系的戲劇化想象,只會讓你斷裂在熱戀和憎惡之間。那不是生活的真相。
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婚姻更不是。
它無法把你從孤單中拯救出來,也無法把不夠好的你變得更好。你要做的是先把自己變成成年人,讓自己足夠強大,然后和一個同樣是成年人、同樣內心強大的人一起生活,才會真的快樂。如果一直是一方拯救一方,一方依賴一方,那叫慈善,不叫婚姻。
婚姻不是必需品,不是生活完滿的象征,不是愛情的墳墓,不是溫柔的港灣,它就是一種人際關系,一件人生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