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一輩的人會認為同姓的人結婚以后對于婚姻和下一代不利,到底這樣的說法從何而來?我們來看看。
1、傳統觀念里,同姓結婚就等于是自家人或近親結婚一樣,同一個姓氏在500年前都是一家人的說法根深蒂固的存在老一輩的心中。
2、日常生活里,老一輩的人都會說到同姓結婚的不幸,其實依照現在優生學,是擔心在同姓相婚的基因組合后,會影到到小孩的正常成長發育及智能發展。
(1)周代開始就有同姓不婚的制度,因這樣的婚配和婚姻目的相違背。如<左傳>:“男女同姓,其生不繁。同姓不婚,懼不殖也?!憋@示擔心因同姓結婚,會影響到后代的生育,生出來孩子身體殘缺、病痛纏身,甚至連生孩子都可能有問題。
(2)戰國以后有以氏為姓,在漢后姓氏不分,甚至也有因身為功臣得以賜姓、或為躲避仇人而改換姓氏。這樣情況下,同姓不同祖宗的隱藏背景不少,所以如果說同姓不婚,真正注重的應是同祖宗不婚。
其實從以上解釋來看,我們發現這一概念事實上有點以偏概全,由于這樣的說法最初產生于我國封建社會,那時的人們認為同姓的人基本會是一個祖宗,甚至是遠親一個家族的性質,所以認為同姓結婚是不可以的。
但是依照現在法律規定來看,同姓結婚并不是屬于近親結婚的范圍,婚姻法明確規定婚姻自由:只要是獨身且達到法定婚齡,雙方自愿,沒有患有不應結婚的疾病,從自己這輩往上推算3代,如果不是近親,同姓結婚從科學上和法律上說是完全可以的。
小犀姐自己的觀點認為,同姓結婚并非是一件嚴重到會家破人亡的后果,這樣的說法實在有些激烈偏頗,況且我國現在人口這么多,同姓的人越來越多,并非同姓結婚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愛情和婚姻本身就是一件純粹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