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被稱為三百六十行一個新的行業,婚慶喜事慶典業,正在以呈幾何的速度高速發展,逐漸成為一個朝陽產業。它隸屬文化產業的一部分,屬于國家大力扶植的文化業態。有數據顯示,中國每年因婚慶產生的消費高達4000億元以上,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5%,每年結婚人數1000萬對以上。毫無疑問,婚慶經濟,已成為中國經濟引人注目的增長點,婚慶產業將迎來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高峰期。面對持續增長的行業發展趨勢,婚慶產業正在越來越吸引著人們的眼球。這種新興的產業到底是怎樣的?
婚慶行業將來的發展又會呈現出怎樣的狀況?帶著這樣的問題,本刊專訪了中國婚慶產業的奠基人,被業內尊為產業人文符號的大喜神宗少山先生。古老又現代的婚慶行當宗少山講:“ 婚慶二字源于中國《禮記》,‘婚之禮也,以慶為大’,婚就是喜事,慶就是慶典,婚慶就是喜事慶典二字的延伸。所以我們用‘婚慶喜事慶典’這六個字來概括這個新的行當,同時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婚慶喜事,慶典業是發展最快的一個行業,這六個字基本上就涵蓋了我們這個行當里的一些要素”婚慶業在中國是一個新的行當和業態。
但關于婚禮文化的傳承卻源遠流長,為什么這樣說呢?是因為關于中國婚禮文化有文字記載已經有50 0 0年的歷史,比古希臘早2000年,比古埃及早1800年,所以說中國的婚禮文化是世界婚禮文化之祖,我們是世界上最早擺脫愚昧的民族。早在伏羲的時候,我們的先祖就開始制八卦、定嫁娶,這就是我們組織家庭的開始。所以說華夏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這就是為什么說,中國婚禮是世界最古老的婚禮儀式,但我國的婚慶行業也是新興的。因為婚慶產業是改革開放以后才發展起來,形成的一個新的職業,新的業態。現在我們可以看到每年的產值可以達到4000億元以上,婚慶行業它與76個行業有關聯,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是國際民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作為一個業態在中國滿打滿算只有20年。
我們這代人是中國婚慶業的第一代人,是千年一遇的良機,是生正逢時一代。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有擔當,把我們這個行業的“1”立直了,立正了,不負歷史擔當與使命,把這個行業的頭開好。
宗少山還打算寫一本《中國婚慶20年概觀》他說:從《中國婚慶將帥錄》開始寫起,把為我們中國婚慶二十年這個行業那些奠基的、耕耘的、弄潮的、造勢的收錄到《中國婚慶將帥錄》,中國婚慶史將為這批人授勛。關于協會的設立他說:“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婚慶文化專業委員會的成立,是基于中宣部中國文聯關于中國民間文化保護、搶救工程的總體規劃設想,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接軌應運而生的管理婚慶的官方機構。婚俗是最大民俗,依附于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這條主脈,它傳承的是中華民族民間純正的文化基因。”
婚禮是現在社會的“和諧之符”宗少山解釋道:“我們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蚩尤部落結盟的圖騰是和符,結盟的遺址在京北張家口的涿鹿,這次結盟組成了中華民族的大家庭。我們婚慶人也創建了我們中國婚禮行業的圖騰,和諧之符,婚禮也是一種結盟,它是兩個家族和兩個新__ 人的結盟,這種結盟儀式就是婚禮,婚禮之后就是共續香火繁衍后代,薪火相傳。我們要拜天地,祈求天地庇佑,拜高堂,感恩祖先,夫妻對拜,是一種契約關系,守護誓言,相守一生。這就是我們婚禮圖騰“和諧之符”的頂層理論設計。一個行業需要理論來支撐,和諧就是傳統文化儒釋道文化,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對于我國婚慶產業的發展趨勢,宗少山認為:“我國的婚慶產業發展的時間不長,只有短短的20多年,但是這些
年發展得很快。婚慶產業在現在的中國是一個剛性需求。前不久我在大連參加一個活動,這是將酒店業相結合的婚慶峰會,舌尖的婚禮,我覺得非常好。
這是相關產業相互合作的開始。對于目前消費者的需求,我認為現在隨著聲光電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婚禮的需求,不再是單純的婚禮儀式,更多是對于婚禮的感受和記憶。對于婚禮的視覺感受,聽覺感受,心里感受,要求越來越高,也是現在婚禮發展的方向。”中國婚慶文化的回歸宗少山說道:“現在各地的發展
的水平還是很不均衡的,發達的東南沿海地區的發展相對較好,內陸地區發展較慢。但是婚慶文化和婚慶形式保存比較好的卻是這些落后的地區,東部的發達地區隨著市場需求的多樣化,對于傳統婚慶文化的關注也越來越高,開始逐漸的保護和挖掘我們原來的一些婚俗禮儀。”
他還向我們介紹了晚間婚禮:“我以前看過,在大連舉辦過一次晚間的集體婚禮活動,是由于很多的新人在白天緊俏日子很難訂到酒店,經常需要提前很長時間預約,而晚上這些酒店又處于一種閑置的狀態,這樣一來資源就浪費了。其實晚間舉辦婚禮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在我國古代辦的婚禮大多都是晚間。到了明朝的朱棣年間,因為宵禁進出城不方便,才進行了習俗的改變,中午來做婚禮了。其實晚間舉辦婚禮儀式,是個很好的習俗,陰陽交合,符合人的自然規律和社會習俗。我認為應提倡大家做一些傳統文化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