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的人總是很相似,而不幸的人卻各有各的不幸。
這個幸運,套用在婚姻愛情上也是如此,能被愛,充分獲得很多很多愛是幸運,往往,他們的童年或成長經歷,也總是很相似。當然,這個討論中,運氣、意外等因素暫且忽略不計。
那些令人羨慕嫉妒恨的“相似幸運”大抵是這樣一個模式:有體貼的伴侶,有可愛的孩子,當小家庭需要幫助時父母來搭把手,同時又給與兒女自由空間,總是很通情達理。——再看看那些不幸的模式:另一半自私不給力,有了孩子之后更是矛盾重重,父母還來添點亂,全家都可能因為一丁點利益,互相傷害。
始作俑者在哪里呢?就在于童年及成長經歷中所獲得的愛,過去所獲得的愛越多,未來幸福的可能性也越大。
我們都知道,一個嬰兒在初生階段,最需要的就是媽媽的照顧。即便漸漸長大,但整個成長過程中,父母或者主要養育者的愛和關注,被稱為另一種“肌膚營養”,這個“營養”決定了這個孩子的一生能否被愛的可能性。媽媽的帶著關切的撫摸,對孩子的心靈是最好的滋養,這種滋養是否足夠,影響著被愛的能力——對,你沒有看錯,不光愛是一種能力,被愛也是一種能力。
試想一個人如果童年在充滿愛和關注的環境下成長,每一天都能獲得滿滿的愛,那么,當她長大了,開始尋找伴侶了,她一定會去尋找一個同樣能給予她滿滿愛的另一半,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滿足她一直以來對“肌膚營養”的需要。所以從概率上來看,這一類人婚姻幸福的概率相對較高,也就是會成為了“相似幸運”的那一類人。
而另一類擁有“不幸”成長經歷的人,這個“不幸”未必是受苦或者挨餓,而是缺乏愛的“肌膚營養”,她們可能會因為長期的缺愛,而被一個小小的微不足道的愛的“恩賜”所打動。但事實上呢,這個微小的愛是不堪一擊的,會成為一顆失望的種子,在這塊貧瘠的愛的土壤上,不斷結出令人失望的果實?;蛘哒f,這類人即便遇上一個很愛她的人,最終也會鬼使神差地選擇逃離或者遠離,因為在她的潛意識里認為自己就是一個不值得被愛的人,別人所給與的愛只會讓她覺得不安。
你是一個具備被愛能力的人嗎?或者你懂得如何愛別人嗎?仔細思考這兩個問題,有時候能夠找到婚戀問題中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