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禮成為改革目標
胡小姐和男友今年7月舉行了婚禮,但婆婆至今仍會私下偶爾嘮叨:剛畢業就結婚,兜里一分錢沒有,花的全是家長的錢!胡小姐告訴《青年參考》,夫妻兩人本打算一切從簡,甚至想不辦婚禮、直接來一場“旅行結婚”,但在雙方長輩的堅持下,“該有的一樣沒少”。
情侶對表、求婚戒指、結婚戒指、婚紗照、婚紗、酒店、招待、蜜月……胡小姐的婚禮大大小小的花銷加在一起超過了35萬,所幸靠親友的禮金勉強補足。可是就禮金如何在父母和自己這三家之間分配,這對小夫妻沒少鬧矛盾。
和許多同齡人相比,胡小姐算是比較幸運的:婚禮在北京舉辦,因此少了很多環節和“規矩”,比如取消了迎親車隊,省了很多事和錢;在北京,婚禮通常在中午12點之前舉行,所以“鬧洞房”之類的環節自然就省略了。“如果是在東北,老公非被喝趴下不可。”來自長春的胡小姐心有余悸。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稱,與許多國家一樣,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發現,自己的婚禮陷入了與鄰居、同事和朋友的攀比,婚禮越來越奢侈,賬單上的數字也在飛速增加,天價彩禮和可惡的“婚鬧”令人不堪其擾。
香港《南華早報》日前報道稱,在中國內地,婚禮已成為改革的目標之一,這反映出政府對這項儀式變得鋪張浪費甚至低俗下流的擔憂。民政部稱,現代婚禮鋪張浪費,有時甚至引發道德問題。政府希望鼓勵人們以更傳統、更節儉的方式慶祝大喜之日。
報道援引內地《經濟日報》的報道稱,11月30日,在民政部于山東濟南舉行的一次全國會議上,有關負責人表示,天價彩禮、人情攀比、低俗婚鬧等問題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拜金盛行、道德滑坡”,這些問題不但會成為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的絆腳石,而且會影響婚姻家庭和諧與社會健康有序發展。
民政部一名官員12月2日接受中央電視臺采訪時表示,為解決這些問題,他們將推動基層政府對婚禮進行規范,并通過農村基層組織,把辦婚禮的流程等以村民公約的形式固定下來,由農村的紅白理事會給予規范。民政部將敦促地方政府提供莊嚴神圣的人性化結婚登記頒證儀式,勸阻人們大操大辦。
婚禮到底有多貴
中國新人為婚禮一擲千金的意愿有多強烈?這引來了許多外媒好奇的眼光。今年9月,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將鏡頭對準在北京國際展覽中心舉行的2018年“婚博會”。來自世界各地的時尚婚服店、珠寶公司、婚慶機構,提供了各具特色的服務。
衛星通訊社報道稱,一家參展公司表示,中國的婚姻服務市場被認為是最穩定的。“新人的平均年齡確實在增長,他們不僅想舉辦婚禮,還想要一個很棒的儀式,而這需要錢。”這家旅行婚紗攝影公司的趙姓代表說。
報道稱,該公司為新人在海外不同的國家拍照,馬爾代夫、巴黎等都是新人們喜歡選擇的地方。“我們開張于12年前,現在在世界各國都有分部。這是一個很大的市場。服務的價格至少為3萬元。”他說。
報道稱,至于婚禮服裝,中國新人們喜歡將中國傳統和歐洲時尚結合起來。除了含有民族元素的傳統服飾外,中國女性還要為自己選一件歐式婚紗。北京一家婚紗公司的設計師表示,婚紗的原創性幾乎成了新娘關注的最重要的問題。與此同時,旗袍仍然被當作女士必備的服裝,必須是絲綢的,它是地位和富裕的象征。
“婚博會”上,一個中式禮服展臺吸引了大量顧客,禮服是繡有金線的真絲紅衣,密密匝匝的刺繡讓禮服有一種沉重感,很難想象穿上這樣的衣服還能走得動。“這是特別定制的,特別設計,耗資6萬元。”一位公司代表對衛星通訊社說。
在北京一家證券公司做人事工作的田先生告訴《青年參考》,為了給妻子尋找一身合適的婚紗,夫妻倆幾乎跑遍了北京城。“完全挑花眼了。”田先生苦笑道。他們原本打算在拍攝婚紗照(這花了他們三萬多元)的店里租一套婚紗,可妻子想要專屬婚紗,所以轉而去訂制。
“朋友告訴我南城有一家商場專門賣婚紗,我們去了,可都太便宜了,別說老婆,我都看不上。”田先生說,“我們去了王府井,一套婚紗好幾萬,實在太貴了,就穿一次,我覺得不值得。”眼看婚期將近,夫妻倆終于達成了一致:妻子在國貿一家商城租下一身鑲嵌著水晶的婚紗,華麗無比,租3天,租金1.5萬元。
“的確好看,這錢花得值。”田先生對《青年參考》說。
意大利新聞網站“亞洲新聞”報道稱,深圳市場研究公司ASKCI近日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婚慶行業的價值為1.47萬億元,預計2018年將增加24%以上,到2021年將達3萬億元。
“亞洲新聞”稱,去年中國婚慶App“啟蔻”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42%的新婚夫婦為婚禮花費了5萬到10萬元,至少有23%的人婚禮預算在10萬到20萬元之間,5%的人婚禮預算超過30萬元。
來自成都的楊小姐就屬于這5%。她是一家出版社的編輯,家境優渥,得以享受一場奢華的婚禮。“我老公負責籌備婚禮,我不清楚具體花銷。”楊小姐對《青年參考》說。她的婚禮于2016年夏天在菲律賓的一個小島上舉行,夫家包下了整座酒店和海灘,幾十名親友飛赴南洋參加了婚禮。
周小姐和楊小姐都來自成都,是同一個專業的師姐妹。相較之下,周小姐的婚禮樸素得多。在成都某部委工作的周小姐嫁給了通過相親認識的一位公務員,婚禮花了不到10萬元,不乏熱鬧和溫馨。“蜜月去了海南,因為(先生)沒有出境指標了。”周小姐對《青年參考》說。
天價彩禮和低俗婚鬧是新人的噩夢
《南華早報》報道稱,在中國的一些地方,天價彩禮層出不窮,而且經常成為好事變壞事的導火索,在農村地區尤其如此,“兒子娶媳婦,爹娘脫層皮”并不鮮見。
英國《衛報》稱,由于男女比例失調,中國一些地區的彩禮節節攀升。新娘的家庭不僅要現金,還索要珠寶、汽車、房屋等。在湖北某地,彩禮已達20多萬元,而當地人均年收入僅為2萬元。《衛報》稱,一些彩禮有著非常具體的“規定”,如在山東某地,新娘家的彩禮清單上有一對金耳環、一條金項鏈、一套房、一輛車、總值1萬元的5元紙幣、總值1千元的百元紙幣,以及一摞50元紙幣。
“我身邊沒有這樣的例子。”來自黑龍江哈爾濱的鞠先生告訴《青年參考》,他妻子來自浙江臺州,兩人在2015年舉行了婚禮。“彩禮就是雙方父母給的‘改口錢’,都是一萬零一塊,取‘萬里挑一’的寓意。一來一去,雙方都有。房子和車是現成的,婚禮我家出錢,蜜月她家出錢。”
在北京某部委工作的小姚正在為婚房苦惱。“女友家是北京的,有好幾套房,可(準)丈母娘覺得,買套房是起碼的要求。”他對《青年參考》抱怨。小姚來自湖北一座小城,父母甚至提議把老家的房子賣掉給他在北京買房,自己租房住,被他堅決拒絕。“如果女方家認準了你這個人,就不應該這么難為你。”朋友勸他好好考慮。
“低俗婚鬧”則是一些新人揮之不去的噩夢。《南華早報》報道稱,不僅是新郎,新娘、伴娘和新人父母也會遭遇騷擾。“婚鬧最初的目的是驅逐邪惡的靈魂,它在中國的許多地方仍然有土壤,盡管人們普遍批評這種做法已轉化為羞辱甚至暴力。”《南華早報》寫道。
來自河南的小李對此頗有感觸。“老家人鬧起來可可怕了,根本不讓你走,”他對《青年參考》說,“倒也不是多過分,就是灌酒,不喝不行,還灌新娘子。”他老家的親戚有幾十口人,一有婚禮,鄰里街坊都會來參加,有的家庭甚至擺出“流水席”招待7天,這些都讓小李擔心。為了規避這些,小李夫婦機智地選擇在北京舉行婚禮,僅邀請最親近的親友,在各自家鄉僅僅舉行了簡單的聚餐。“看形勢不對就讓她(妻子)閃了,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當!”小李笑道。
婚俗改變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衛報》稱,中國政府一直在努力控制彩禮和婚禮費用。去年,河南省臺前縣發布了一系列規定,限定當地新人的彩禮不得超過6萬元,且彩禮不得包括房屋或汽車,家庭不得舉債支付婚禮費用。今年12月,青海省互助縣發出通知,規定彩禮的最高限額為6萬元。
BBC表示,要改變婚俗,尤其是在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的農村地區,面臨許多困難。
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徐安琪對《南華早報》說:“改變這些舊俗主要需要依靠公共教育和新理念、新方式的宣傳。媒體不應過度報道名人婚禮,名人在引導公眾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倡導節儉婚俗,也有利于反腐倡廉。《南華早報》報道稱,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認為:“政府有責任確保黨員、官員和公務員的廉潔。而在很多情況下,婚喪嫁娶是這些人收受賄賂的機會。從這個意義上說,凈化社會環境有助于打擊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