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無媒不成婚。從古到今的說媒習(xí)俗你知多少?現(xiàn)在婚聚網(wǎng)小編帶你來看看傳統(tǒng)說媒習(xí)俗的演變,一起來長知識吧!
《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氓》中所說“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即指此。在中國神話傳說中,最早的媒人是女媧。據(jù)《路史后紀(jì)二》記載:“以其(女媧)載媒,是以后世有國,是祀為皋禖之神。”羅蘋注引《風(fēng)俗通》曰:“女媧禱祠神,祈而為女媒,因置昏姻。”《周禮》、《呂氏春秋》諸書中,也都記載上古時于仲春之月設(shè)太牢祭禮高禖的活動。另外,周代還設(shè)有官媒,專司判合之事。據(jù)《周禮·地官》記載:“媒氏掌萬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書之。中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
《詩經(jīng)·豳風(fēng)·伐柯》中謂:“伐柯伐柯,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所以后世又稱媒人為“伐柯人”,稱提親為“伐柯”,稱作媒為“執(zhí)柯”。宋·吳自牧《夢梁錄》“嫁娶”條載:“其伐柯人兩家通報,擇日過帖。”即指媒人說親。
古時還稱媒人為“冰人”或“大冰”。傳說晉代令狐策夢見自己立于冰上,與冰下人語。醒后使占夢者卜,占夢者曰:“冰上為陽,冰下為陰,陰陽事也。詩曰:‘士如歸妻,迨冰未泮’,婚姻之事也。君在冰上,與冰下人語,為陽語陰,媒介事也。君當(dāng)為作作媒,冰泮而婚成。”后世遂稱給人作媒為“作冰”。
漢代以后,凡男女婚姻,均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孟子·滕文公下》)。而所謂“媒”,則指謀合二姓之義;妁,則指斟酌二姓之義。或謂男曰媒,女曰妁。媒人遂成為男女婚姻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中間人。如樂府民歌《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阿母白媒人,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
大約到了唐代,民間神話中又出現(xiàn)了專司婚姻之神——月下老人。據(jù)唐李復(fù)言《續(xù)玄怪錄·定婚店》記載:
唐代韋固旅次宋城南店,遇老人倚囊坐,向月下檢書。問:“所檢何書?”云:“婚牘耳。”又問:“囊中何物?”云:“赤繩耳,以系夫婦之足。雖仇家異域,繩一系之,亦必好合。”因詢己妻,知為店北賣菜眇嫗女,才三歲,陋亦如嫗。韋怒,遣奴刺之,傷眉。韋與奴逃免。后十余年,韋參相州軍,刺史王泰以為能,妻以其女。女容麗而眉間常帖一花子。怪而問之,始知女乃疇昔所刺幼女,郡守?fù)嵋詾榧号病R蛳鄽J愈極,所生男女皆顯貴。宋城宰聞之,題其店曰定婚店。
后世因又稱媒人為“月下老人”,或簡稱“月老”。
元·王實甫在唐·元稹《鶯鶯傳》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作了元雜劇《西廂記》,劇中極力撮合張珙、鶯鶯成其好事的丫環(huán)紅娘,因其活潑伶俐的性格和助人為樂的精神,受到世人的喜愛。后人因又稱媒人為“紅娘”。
明清時期又有“媒婆”一詞,亦用以指稱媒人。但因為媒婆能說會道,其話往往名不副實,所以,“媒婆”一詞略帶貶義。明·陶宗儀《輟耕錄》中所謂的“三姑六婆”,通常是指那些夸夸其談、不務(wù)正業(yè)的女人。如蒲松齡《聊齋志異·邵九娘》篇中,明明知道邵九娘還沒有婆家的媒婆來到邵九娘家中:
故與邵妻絮語。睹女,驚贊曰:“好個美姑姑!嫁到昭陽院,趙家姊妹何足數(shù)得!”又問:“婿家阿誰?”邵妻答:“尚未。”媼言:“若個娘子,何愁無王侯作貴客也。”邵妻嘆曰:“王侯家所不敢望;只要個讀書種子,便是佳耳。我家小孽冤,翻復(fù)遴選,十無一當(dāng),不解是何意向。”媼曰:“夫人勿須煩怨。恁個麗人,不知前身修何福澤,才能消受得。昨一大笑事——柴家郎君云:于某家塋邊,望見顏色,愿以千金為聘。此非餓鴟作天鵝想耶?早被老身呵斥去矣!”
可謂活畫出一個巧舌如簧的媒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