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宋美齡、林徽因、冰心婚禮,以及民國時期的婚禮迎親場面,前者體現了處于中西方文化交流初期的民國時期婚禮的特點,后者則是我國傳統婚禮的畫面。
宋美齡、林徽因、冰心婚禮,以及民國時期的婚禮迎親場面,前者體現了處于中西方文化交流初期的民國時期婚禮的特點,后者則是我國傳統婚禮的畫面。這些珍貴的照片,是非常值得參考的。下面和小編一起來回顧一下吧!
宋美齡的婚禮
隨著滿清末年(20世紀初)西方文化生活方式的傳入,起初推行“文明結婚”成為風氣;到民國初期(20年代)婚紗花冠首次在我國亮相。留學歸來的一代新人,尤其信教的,選擇在禮堂或教堂舉辦婚禮;不信教的,也學樣:新娘披婚紗,戴花冠,白色手套,手捧紅玫瑰;新郎打領結,穿西裝禮服;代替花轎的是綴滿鮮花的小汽車,新人由親朋好友簇擁著,多氣派!信教的步入教堂,雙方在牧師(基督教)或神父(天主教、東正教)主持下,一一宣讀誓詞,交換戒指(西方式的接吻往往改為鞠躬。而代替舊式婚禮中(喜娘)的是婚禮司儀、男女儐相……
1927年12月1日蔣中正與宋美齡在上海舉行的新式婚禮,在我國20世紀婚禮發展史上,具有代表性——典型的婚紗花冠禮服、典型的儀式。
關于蔣、宋聯姻的故事,有關書籍報刊文章不少,大家可以參看。這里敘述一下婚禮中值得注意的幾個特點。首先跟如今完全不同的是:婚禮居然分兩場舉辦——上半場“西式(基督教式)婚禮”和下半場“中國式婚禮”。許多文章寫成“兩次”是不妥當的,實際上應該說是在同一天內舉辦的一次婚禮,但分為“上半場”“下半場”,這體現了當時“中西合璧”的時代精神。
宋美齡1897年3月23日(一說3月5日)生于上海,全家都是基督徒。蔣中正為了迎娶宋美齡,不得不成為基督徒。這是政治聯姻的需要嘛。
宋美齡結婚時已過30歲半(當時可算非常老啦!如此漂亮的老姑娘可不是嫁不出去,而是善價待沽;所以曾稱28歲)。婚禮在同一天分兩場進行:先舉行基督教式婚禮,后舉行中國式婚禮。
原想請宋家老友、衛理公會教堂牧師江長川主持,但江牧師認為蔣介石不是自由再婚,他竟然不給面子,拒絕主持!不得已,宋家改請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會總干事余日章主持,但遺憾的是余先生并非牧師。所以基督教婚禮沒能在衛理公會教堂舉行。
(一)上半場:基督教婚禮
在宋宅會客廳舉行。下午3時婚禮開始,證婚人余日章等;主婚人蔣錫侯夫婦、孔祥熙夫婦。外賓有美國駐上海總領事夫婦、美國審判長及英軍總司令等。
蔣中正由劉紀文陪同先進入會客廳;后宋美齡挽著宋子文的手臂,在女儐相郭主珠等人前導下步入禮堂。
蔣先為宋戴戒指,并宣讀誓詞:
“我蔣中正情愿遵從上帝的意旨,娶你宋美齡為妻。從今以后,無論安樂患難康健疾病,一切與你相共,我必盡心竭力的愛敬你、保護你,終身不渝。上帝實臨鑒之,這是我誠誠實實的應許你的,如今特將此戒指授予你,以堅此盟。”
接著宋美齡宣讀誓詞:
“我宋美齡情愿遵守上帝的意旨,嫁你蔣中正為夫。從今以后……(以下同新郎誓詞)” 基督教婚禮后,赴戈登路大華飯店出席中式婚禮。
(二)下半場:中國式的婚禮
禮堂設在大華飯店舞廳,四周綴以鮮花,中間掛孫中山像,兩旁國旗、黨旗,參加婚禮的有一千三百多人。出席者——
證婚人蔡元培等6人;來賓汪精衛、吳稚?、邵力子、陳果夫等;外賓有日本總領事、美國總領事、比利時總領事、挪威總領事等。
4時15分,樂隊奏門德爾松結婚進行曲,蔣中正身穿大禮服,胸懸彩花,由男儐相劉紀文、孔祥熙陪同走出。
5分鐘后,宋美齡挽宋子文的手臂走出,前有4位女儐相。
宋美齡身穿銀色旗袍,白色喬其紗用一小枝橙黃色的花別著,斜披在身上,頭戴一個花蕾珠寶編成的小花冠,手捧粉紅和雪白相間的玫瑰花,10歲的孔二小姐珍妮和孔路易隨在身后司紗。婚禮由邵力子司儀。
全體向孫中山遺像三鞠躬,蔡元培宣讀證婚書;接著由證婚人、主婚人、結婚人依次用章,新郎新娘相對一鞠躬,向證婚人、主婚人及來賓各一鞠躬,婚禮在樂曲聲中完成。
林徽因的婚禮
1928年3月21日梁思成與林徽因在加拿大溫哥華舉行婚禮。當時梁家大姐夫周希哲擔任中國總領事。
林徽因生于1904年6月10日,原籍福建。1919年梁思成18歲、林徽因15歲時,少男少女由父輩介紹相識。1922年相愛,6年后結婚。她愛戀梁思成,他也憐惜口齒伶俐的林徽因。1927年9月,林徽因獲賓州大學美術學士學位,轉入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在貝克工作室學習舞藝美術半年,成為我國第一位在海外專修舞美的留學生。這年2月,梁思成也在賓州大學獲建筑學士學位;轉入哈佛大學研究生院;半年后獲建筑學碩士學位。1928年2月他倆各自完成學業。于是可舉辦婚禮了。
選3月21日結婚,是為紀念宋代建筑學大師李誡。(學成歸國之前,慈父梁啟超便操勞他們的婚事。他主張用外國儀式舉辦,由在加拿大任總領事的女婿周希哲和女兒梁思順幫助籌劃,婚禮要在溫哥華舉行。此前,1927年12月18日在北京家中舉辦了定婚儀式。)
梁啟超從天津寫信關照說:“我主張你們在坎京(加拿大首都)行禮,你們意思如何?我想沒有比這樣再好的了。你們在美國兩個小孩子自己實張羅不來,且總覺得太草率,有姐姐代你們請些客,還在中國官署內行?祖禮(禮還是在教堂內好),才莊嚴像個體統。婚禮只在莊嚴不要侈靡,衣服首飾之類,只要相當過得去便夠,一切都等回家再行補辦,寧可節省點錢作旅行費。”
冰心的婚禮
冰心1900年10月5日生,原名謝婉瑩,原籍福建長樂人。1923年8月,在去美國的郵輪上,冰心與吳文藻相識。冰心在波士頓的威爾斯利女子大學文學研究院深造,吳文藻在達特默思學院攻讀社會學,從通信加深了解;1925年夏,冰心和吳文藻不約而同到康耐爾大學補習法語,他們相愛了。
1926年冰心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回國,在燕京大學(今北大)國文系任教,住燕南園女教師宿舍。。
1929年6月15日,冰心(29歲)與學成歸國的吳文藻在燕京大學臨湖軒舉行婚禮,司徒雷登主持;出席者是些同事和老同學。簡樸的婚禮只花費了34塊銀圓。由於一時沒找到合適住房,新婚之夜在北京西山大覺寺度過,富于詩意!冰心與吳文藻的結婚照是后來補拍的。因篇幅限制,本文不及詳述。
提請大家?意這張結婚照片中,新娘冰心的婚紗——頭戴一個小花蕾編成的花冠,身披純白色長紗,手捧玫瑰花束——這樣的裝扮,跟上面宋美齡做新娘的裝扮基本一致。2位男儐相(一穿西服、一穿中式長袍馬褂),4位小姐做女儐相,兩個女孩子司紗。
民國時期的婚禮迎親場面
早年間從談戀愛到結婚程序煩瑣,要有三書六禮的程序。所謂“三書”是:聘書、禮書和迎親書,而“六禮”包括納采(提親)、問名(八字)、納吉(過文定)、納征(過大禮)、請期(擇日)和親迎(迎親)。迎親的場面,特別是有錢的人家兒娶媳婦場面、儀式非常隆重,順序規整。有資料說:“各種儀仗排列的次序大約是“頂馬”(在迎親儀隊中,有一人盛裝騎馬負責開路并指導整個行列,名曰頂馬)在最前邊,其次為回避牌、吹鼓手(即今之樂隊)、鍘鑼、綴燈、旌旗等,可謂:旗、鑼、傘、扇一應俱全;同時把金瓜、鉞斧、朝天鐙等各種兵器,也都排列在儀仗的行列里,場面之大,聲勢之成,實在難以形容。新郎的綠幃座轎居前,新娘的繡花大紅轎隨行于后,真是威風凜凜,象是"大老爺"出巡一樣,此時此地之新郎,正如狀元及第,難怪說結婚就是“小登科”了。場面大的儀仗,一排列就占滿一條街。(婚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