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子是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最小的建筑;無論是公園里的涼亭,佛寺中的石亭,還是園林里的木亭,亭子都是遮風避雨、結實耐用的建筑代表。那么這種最小的建筑有什么創新的可能呢?Wallpaper雜志精選了10個世界上最精巧實用的亭型建筑;這些小型的建筑也是建筑師們絕佳的實驗場所,能夠讓建筑師們嘗試新的建筑理念或者材料。以下是世界上最好的10個亭型建筑的詳細信息。
位于山東煙臺的眾空間榜上有名。這座新型建筑位于煙臺的歷史文化街區廣仁路,以其精巧輕盈的結構吸引市民探索周邊地區。 整個建筑以模塊構建,主題建筑由三角形的結構層層疊加,使內部空間廣闊明亮。底部的便攜板塊由帶有輪子的三輪房車構成,可以像人造衛星一樣移動到城市的其他位置展現活動。
位于葡萄牙波爾圖市的“液體亭“由depA建筑事務所設計并搭建。由鏡面構造的外墻使建筑像液體一樣與周圍環境融于一體。該建筑的外形參考了See鏡像的外墻使展館能夠與周圍環境建立直接關系,并成為其背景的畫布。建筑師設計其外形的靈感來自附近的Serralves博物館,與博物館中央空間的六邊形矩陣相呼應。在液體亭的內部,沒有任何裝飾的水泥墻為整個亭子帶來極簡的氛圍,并被用作藝術家O Peixe和Jonathas de Andrade展示視頻作品的空間。
大名鼎鼎的馬爹利基金會坐落在法國干邑地區。作為坐落在全球知名的葡萄產地的知名洋酒品牌,展示馬爹利酒莊文化的馬爹利亭由西班牙建筑二人組SelgasCano設計建成。這篇占地1300平方米的波浪形建筑在18世紀的酒窖與20世紀初期的裝飾藝術門樓間構造了一種迷宮般的華蓋。耗時六個星期,建筑師希望這組流動的建筑能夠代表一種自然力量的入侵,打破傳統的線性建筑視角,并于周圍規整的建筑形成鮮明對比。
位于意大利米蘭的巖石亭來自建筑事務所SHoP與工程師Metalsigma Tunesi的跨界合作。SHoP將1670個素釉陶土管堆砌成了三層毗連的長笛狀組合,并讓整個建筑具備了現代和傳統兼備的蜂巢風格。巖石亭的奶油色外觀與其毗鄰的古典建筑形成了和諧的組合。
5. 冰川亭
位于拉脫維亞首都的冰川亭由Didzis Jaunzems Architecture設計。建筑師嘗試通過這個作品來提出一個問題:人造世界是否能夠完全取代自然?在人們可以預測、分析、重現自然景觀的今天,這個展館用磨砂的有機玻璃和內置的LED燈管創造出了一種自然的冰冷效果;然而這個完全人造的建筑,讓人們重新思考自然與人造的區別以及意義。
建筑師Ben van Berkel,UNStudio和MDT-tex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共同創作了這個叫做“燈塔”的亭型建筑;這個由帆布搭建的幾何型建筑特意留下了可以透出LED燈的窗口,讓整個建筑有著柔和且漸變的投影光芒。
加拿大多倫多的Ryerson University為冬站國際設計比賽(Winter Station Internation Design Competition)建造了一個七彩的“巢亭”。由于該比賽每年都在多倫多海灘舉行,2018年的比賽主題是“暴亂”;這些亭子通過模塊化的“細胞”表現色彩和創造力,彩色的網絡構成了這個像是鳥巢一樣的裝飾亭。
倫敦建筑工作室Studio Kyson出于探索經典建筑原則(如窗體、燈光折射與建筑物表面紋理)的宗旨,打造了這個靈動的亭子。亭子就像是隱藏在森林里的樹屋,與周圍環境行成實體與虛幻、黑暗于光明、原始粗糙與光滑鏡面的奇妙對比。
意大利著名建筑師倫佐皮亞諾在法國普羅旺斯創造了一個風帆結構的亭型建筑。亭子由動態屋頂構成,因其貼近地面的距離而矚目。整個建筑采用帆的形式鏈接混凝土支架與內置金屬結構的玻璃窗;遠遠望去,整個建筑就像是在普羅旺斯鄉間航行的小船。
建筑師李昊在中國貴州東南部的隆里古城外建造了一個竹制的玻璃涼亭。這個內置竹木結構的涼亭外墻覆蓋著單面玻璃,也反映了該古城作為600年前建立的明朝軍隊定居點的獨特文化景觀;成為當地特殊的建筑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