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聚網·婚禮資訊
在不少70、80后少年印象里,這是父母曾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在傳統觀念的束縛以及孩子家庭的顧慮中,盡管他們并不滿意自己的婚姻質量,卻在家庭生活中淹沒了自我,在“隱忍”中苦捱一生。對于他們,如今的離婚是反復思考后的理性出路。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和生活大環境的變動,女性對婚姻的依戀程度逐漸減少,婚姻觀和經濟更加獨立。傳統家庭生活對女性所要求的“忍”在她們的婚姻觀里逐漸退卻。不可否認,當今社會上的誘惑更大,但同時也說明了60、70后對婚姻質量有了更明晰的要求。
隨著婚姻觀念的轉變,80后把婚姻當成共同體,想追求雙贏,對婚姻質量的要求比70后更高,但同時他們又缺乏對婚姻和伴侶的寬容,這也讓離婚一詞更輕易地掛在了嘴上。在社會的不同階段,婚姻也會有自己很鮮明的時代烙印,處理婚姻的節點和方法也不盡相同。追求婚姻質量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但同時也要提醒80后,沖動離婚并不是追求婚姻質量的正確途徑,反而可能兩敗俱傷。匹配度就是指個體性格、個體人生及家庭狀況、個人人生觀、價值觀的認同度。個體性格包括對方的心理狀態,如果有極端性格或者心理尚未斷奶等,均需慎重考慮。而原生家庭和個人人生經歷則會對個人產生重要影響。“盡可能選擇差不多類型的家庭,這樣夫妻雙方的人生觀、價值觀會更一致。”
追求婚姻質量是一種進步
學會如何維系婚姻更關鍵
婚姻指導師吳敏強點評:
80后生活在物質環境更富裕的時代,而且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相比50后、70后有了更強的自我意識,對婚姻質量要求更高,但寬容度下降。加上從小都被家長嬌生慣養,不少80后雖然成家但不當家,缺乏家庭責任感,不少夫妻并沒有學會兩個人共同來維護婚姻。同時,閃婚閃離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也成為離婚人數增加的原因之一。
70年代的女性受教育程度相比傳統女性逐漸提高,經濟和婚姻觀也更為獨立。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分工也更為重要,所以當女性在自己的底線受到挑戰或出現價值觀分歧時,比以往更容易提及離婚。
因為傳統觀念的束縛及女性依戀程度相對較高,50后夫妻在離婚大軍中所站比例不高。即便性格不合、對方有外遇,通常的選擇還是“忍”。
但如今隨著社會寬容度的提高,經濟依賴的減弱,他們中的部分人也開始有勇氣結束自己并不幸福的婚姻,重新開始。和80后沖動離婚不同,他們的離婚往往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們離婚時雖然氣氛很平和友善,但通常都是鐵了心要離婚,幾乎沒有勸和的可能。(婚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