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哭嫁,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風俗,而結婚則更是一個體現民族風俗的時刻,今天婚聚網小編,就給大家講講特殊的土家族哭嫁風俗。
在少數民族的部落里,有女兒的人家中,婚嫁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風俗,今天婚聚網小編,就給大家講講特殊的土家族哭嫁,一起來看看吧!
土家族哭嫁到底是什么?
“哭嫁”并不是一種婚禮形式,其實它可以歸咎為一種傳統技藝。寨子里的土家族姑娘們,從十二、十三歲左右,就要開始學習”哭嫁”了。現在只有一些偏遠的土家族山寨里,還延續著這一習俗,但是在過去,不哭是不能出嫁的。
哭嫁也分真哭與假哭,假哭是因為要嫁與心愛的男子,心中是開心的;真哭則是因為舍不得家人,或者因為要嫁給不愛的男子,埋怨被亂點了鴛鴦譜。
土家族姑娘的哭嫁,雖然聽起來、看起來是在哭,但其實是在唱,所以哭嫁也是土家族姑娘們在唱《哭嫁歌》,若要細聽其唱詞,也是寓意頗深的。
因為它是一種傳統技藝,所以也是有技巧的,甚至會依據它來評價女孩子們。土家族人認為,女孩子會哭嫁,而且哭的好聽、動聽,便是聰慧機靈的女孩子。這一點是不是很有趣呢?
土家族哭嫁的發展歷史:
時代更遙遠的土家族,其實婚戀思想比較開放,那時可以自由戀愛,只要男女相愛,并取得了族中土老師的允許,便可以結婚。后來由于受腐朽的封建禮數所影響,也慢慢有了長輩包辦的婚姻。直至解放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樣的落后思想才得以壓制。但有趣的是,無論是從古至今,思想作何變化,哭嫁這一習俗一直被沿用著,土家族姑娘在出嫁之時,亦喜亦悲的哭泣從未停止。
土家族哭嫁的流程:
傳統的哭嫁,從婚禮前一個月就開始了。也有到婚前三天,甚至一天才開始哭嫁的;家人一邊準備嫁妝,就要開始哭了,而且哭嫁歌是不能重復唱的,如果唱的時間長,要將家里祖先、長輩、媒人、自己等等都哭一遍。除了固定的唱詞,女孩也可以即興創作,很多時候也是通過唱詞抒發自己的真實情感。
哭嫁的最高潮就是臨近出嫁那一天,那天各路親友都會來到女孩家里,為她哭別、送行,并且要從熟悉的親友中,選出九個女孩,與新娘組成“十姊妹”,主要的任務就是陪哭了。九個女孩的哭詞,主要是敘述友情、安慰新娘。
土家族哭嫁的意義:
可能有人認為大喜之日,哭是不吉利的。但就像傣族潑水節一樣,土家族的哭嫁其實是一種禮節,新娘為了賓客而哭,為了家人而哭,表示了她的尊敬和禮貌,這是友好的行為。若女孩不哭,賓客會認為自己是被新娘或新娘家瞧不起的,這也是這種風俗的特殊之處。
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了,特別的土家族哭嫁,你了解了嗎?